1234

产品展示

PRODUCTS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2019年五一节点南京市精细化建设管理情况通报

围绕我市“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目标定位,在总结去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2019年我市精细化建设管理将继续秉持“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将精细精致的理念贯穿建设管理全过程,努力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追求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乡品质。

一、2019年精细化整体情况

2019年我市精细化建设管理年度计划实施8方面共613个项目,其中建设类项目584,管理类项目29。年度任务涵盖道路建设、环境提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安居保障、雨污分流改造、城市管理、交通秩序整治八大方面。目前,建设类项目均按序时进度有序推进,各建设主体纷纷紧抓二季度有效黄金建设时期,紧扣整体设计、细节处理、组织方式、施工管控、常态管理五方面精细化原则,加大力度推动工程进展。各管理类项目均按年度计划开展长效整治,有效提升我市整体市容市貌。

道路建设方面,年度共排定150个项目,主要包括新建、续建城市道路、综合管廊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工作内容。其中,扬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东宝路-河西大街段正在开展综合管廊和水西门隧道支护结构施工;惠民大道综合改造工程正在开展应急段围护桩施工;中央北路中央门立交至和燕路段拓宽改造工程已正式封闭围挡施工;红山路—和燕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正在进行红山路隧道主体结构、迈皋桥隧道围护结构和晓庄广场互通下部结构施工。目前,浦口区康华南路已建成完工。

环境提升方面,年度共排定80个项目,包括主次干道及沿街建筑立面整治、重点片区整治、支路街巷整治、供电管线下地专项工程、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室内田径世锦赛周边环境整治、百里风光带建设7类工作内容。目前,应天大街、中山门大街(玄武、栖霞)、马道街、瑞金路的道路整治基本完成,不仅让路面更加平顺易于通行,还增加了绿化和岛头装饰,对道路综合环境进行了整体提升;城西干道(汉中门至古平岗段)、城西干道(汉中门大街-水西门大街段)东侧、瑞金路沿线大部分楼宇立面基本完工,用更加统一美观的建筑外观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珍珠河岸线整治基本完工,实现了水清岸美的景观提升。

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年度共排定113个项目,包括对外交通、过江通道、港区枢纽、轨道交通、一般公路、换乘枢纽建设、公交场站建设、停车场建设8类工作内容。和燕路过江通道南段工程已完成主体结构底板施工,接线互通段桥梁桩基工程突破百根大关;浦仪公路西段工程主、引桥963根桩基已全部完成;地铁2号线西延已全面开展车站土建工程施工,5号线、7号线均有2座车站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建设公交专用道30.7公里。目前仙林中心湖片区、上怡南苑、兰家庄农贸市场等部分停车场建设已完工,通过增设泊位有效缓解了周边区域停车紧张的问题。

园林绿化方面,年度共排定66个项目,包括游园绿地、绿道建设、公园景区建设、彩色化树种更新优化、临街缤纷花墙、环卫设施建设工程、岸线保护与修复7类工作内容。年度计划建设299公里绿道,3公里缤纷花墙,实现沿江地区绿化造林约5250亩。目前,红枫路游园、花神科技园小游园等游园绿地已完工,游子山绿道、固城镇绿道、石固河绿道等绿道建设已完工,沿江地区绿化造林项目已完成,为南京城市增添了更多绿色,为长江生态保护作出贡献。

安居保障方面,年度排定96个项目,包括老旧小区整治、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人才房建设4类工作内容。年度计划整治小区93个,建筑面积320万平方米,房屋1021幢,涉及居民5万户;计划改造300万平方米棚户区,开工建设45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竣工200万平方米,筹建80万平方米人才安居住房。目前,老旧小区整治的宣传发动、调查民意已基本完成,所有待整治小区已完成工程立项,金尧新村、双拜巷100号、宁动机宿舍等小区已完成改造,提升了百姓居住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全市共完成棚户区改造面积140.15万平方米,涉及居民4899户,工企单位21家;累计新开工建设保障房256.19万平方米,竣工87.27万平方米,筹建人才房面积约33.05万平方米,进一步保障了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雨污分流改造方面,年度共排定36个项目,约400个片区雨污分流改造任务,包括片区雨污水管网排查、存量管道清疏、老旧设施更换修复、雨污水管道新建、南阳台立管改造等5类工作内容,目前已完成广州路沿线、北京西路两侧、梅山矿区生活区等部分片区的雨污分流改造任务。通过连线成片有体系地推进雨污分流建设工作,有效提升我市污水处理、水系调节能力。

城市管理方面,年度共排定60个项目,包括背街小巷整治、环卫设施建设、景观亮化提升、老旧路灯节能改造、乱张贴治理5类工作内容。截止目前,全市背街小巷已完成整治202条,累计治理存量违建3326处,87.05万平方米,查处新增3996处,24.11万平方米,还公共空间于民,为百姓创造更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市区两级渣管部门共开展联合整治633次,共查处违规车辆426台次,查扣“黑车”124台次,查处违规工地13个,乱倒12起、清理乱倒面积90平米、污染81起、清理污染面积3511平米,罚款180余万元,有效遏制了违规渣土运输对城市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交通秩序方面,年度共排定12个项目,包括完成主城100个公交站台提档升级、开展公共自行车调度、维护及共享单车停放秩序等常态化管理。结合电动车新国标实施,依托“南京交警”微信公众号实现线上申请、线上受理,开展电动车上牌工作。通过加强对公共自行车、网约车的管理,既让市民百姓享受了互联网带来的出行便利,又有效规范了我市交通秩序,提升了群众文明出行的自觉意识。

二、主要亮点

1、建设管理智慧化。为响应国家关于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我市今年大力推进“智慧工地”建设,通过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BIM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中,创新工程监管和项目管理模式,构建 “政府智慧监管、法人智慧建设及现场智慧工地”三级联动的“智慧工地”管理体系,促进建设工程监督与管理由“多部门、碎片化”的传统模式向“共享、开放、统筹、协调”的智慧模式的转变,全面提升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效提高建设主管部门在工程管理方面的监管与服务效能,进一步实现工程管理精细化、行业监管高效化、建筑产业现代化。目前已完成平台一期建设,实现远程视频监控、扬尘监测和自动喷淋降尘联动、噪声监测和夜间施工监控、车辆未冲洗自动抓拍、渣土运输“两票制”管理等功能,并实现短信预报警信息推送(V1.0),满足大屏端、PC端及手机APP多平台使用需求。我市已有众多建设项目申请加入智慧工地平台,包括宁马高速扩建工程、建邺区华山路邻里中心建设、河西南部地区秦新路道路建设工程等。通过引入“智慧工地”,有效降低了施工现场的扬尘、噪音等扰民情况,通过科技手段实现文明施工,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2、技术手段创新化。在总结近年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市精细化工作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手段来更好提升建设管理的品质和精细度。例如在鸡鸣寺-玄武湖片区樱花观赏区改造提升工程中,为向市民游客们呈现最为精致的园林景观、便于拍照美观,采用了全冠移植和乔木地下支撑技术,最大程度的展现树形的优美,将科技与园林艺术完美结合。在马道街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中,为克服纵横复杂的地下管线和不利地质条件的限制,采用了小口径微创顶管施工工艺,施工作业面小、成型管道的轴线和标高精度高,并且整个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污染和环境影响小。328国道雍庄至龙池段改扩建工程中大力推广四新技术,将沥青路面施工智能管控、数控滚焊机、超声波成孔检测仪、智能张拉压浆等设备应用于项目建设,有效提升了工程建设质量与效率,该工程还申报了箱梁翼板预埋管道防水污染设置等4项实用新型发明创造专利。同时,结合《南京海绵城规划建设管理规定》的印发,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全流程对建设项目进行海绵城市监管,进一步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基本完成丁家庄和江心洲片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的整改工作。为落实我市高质量发展总体部署,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我市结合红山路-和燕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开展了拆建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通过应用“封闭作业,两级破碎、两级筛分”工艺,采取有效抑尘、降噪措施,实现约2万吨处置规模,拟接纳红山路周边具备处置条件的拆建垃圾。目前已完成厂房搭建、堆场施工,并完成现场标准化设施建设,下步将组织处置设备进场。

3、生态景观彩色化。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 “美丽南京”的形象要求,改善我市城市道路常绿植物比重过大、骨干树种单一、植物季相景观色彩单调的现状,今年将继续在城市核心区交通干线以及窗口绿地中推进彩色化树种更新,强化城市道路“一路一景”的种植特色,为城市景观增资添彩,美化城市形象。例如在江北大道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对特色主题植物进行行列式规模化种植,草皮及灌木种植面积达102万平方米,还有5.5万株繁花似锦的北美海棠及开花小乔木妆点其中,打造出“四季有景、三季开花”的景观效果。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土城头北段在打造过程中积极选用色叶植物,采用以草坪为主、大型乔木搭配的种植方式,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合理搭配,做到“春花”、“夏荫”、“秋色”,四季有景。高淳区在湖滨大道山水茶楼处进行油菜花试点工作,在汶溪路等10多条道路围栏边上栽种爬藤月季,丰富了不同时节的景观色彩,让单调的道路变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4、理念设计人文化。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城市建设已不再满足于仅仅为市民百姓提供功能性服务,而是更加关注在人文精神领域的设计渲染。板桥三山矶段生态景观工程设计立足对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依托长江三大名矶和古金陵48景之一的三山矶,充分挖掘历史文脉,突出绿色生态和人文景观特质,通过打造江渡怀古景观区、山矶观光揽胜区、江滩湿地保育区、主题文化公园区以及坡地绿化缓冲区5个区域,在实现对生态修复、水体治理、长江保护的基础上,再现古人笔下的山水秀色,激活人们心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人文情怀。横溪街道以皖南建筑风格为形,着力凸显马头墙、门楼、格窗、飞檐、高墙小窗、青砖黛瓦,延续明清街遗存的街巷肌理,将徽派建筑、巷道铺装、花坛、围墙、城市雕塑、街景小品、绿化园林等融为一体,采用传统的老街区景观空间格局,打造出以悠闲宜居的生活品质和传统文化意味深厚为延续的“明清街”特色商业“街市”。

5、设施细节便民化。我市精细化建设管理工作一直以民生为导向,力求做到问需于民、为民解难。今年,针对市区景区“停车难”的问题,我市仔细摸排梳理,充分利用中小学地面地下空间、清理合并零散地块、结合老旧小区出新整治等方式,在我市共加设四千余个停车泊位,在缓解停车难问题上不断发力,目前兰家庄农贸市场停车场、栖霞山配套停车场等已建成。溧水区南外环路在设计道路交叉口和过街设施时,优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安全性、连续性、方便性,避免出现断点,突出慢行系统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注重无障碍设计,方便老人、儿童及残障人士出行,充分体现城市人文关怀,打造贯通一体的居民出行链。此外,秉持通过尽量小的动作实现大的效果,今年我市还排定了包括中山路(新街口-长江路、鼓楼-汉口路段)、龙蟠南路秦虹路段等28个小微堵点改造项目,目前全部改造方案均已稳定,正在进行立项等前期手续办理,力争6月底前全部进场施工并完成部分改造项目。老旧小区整治中,科巷新寓不仅对小区设施环境进行了提升,还针对危及居民生命安全的高层消防设施开展了六方面升级改造,消除消防安全隐患。今年,我市还将对已整治小区进行“回头看”,完善物业配套,落实长效管理,使居民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转变。

6、体系制度规范化。为了实现更加规范的建设管理过程,我市今年重点对城市管理考核体系、道路维护管养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改进和完善。通过城管考核体系的调整优化,推进半年和年终综合考评,将基层网格责任落实、群众满意度、精细化长效管理水平等纳入各区城管考核内容,着重提升考核效果;在日常考评中突出重点,围绕地铁口、重要商贸区、农贸市场周边等关键点,实施加权考核,有效促进城市管理提质增效,通过体制机制的优化完善促进城建城管精细化落地落实。针对路面的小坑小洼和频繁开挖现象,建立城市道路设施管养体系和有机更新机制,推进建、管、养无缝对接,实现网格化巡查采集、多部门联动执法,推进开挖并联公告和管养单位回填模式,强化规范管理和质量管控。